【中国社会科学报】龚胜生委员: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

作者: 时间:2019-03-18 点击数:

关键词:贫困地区;贫困家庭;教育扶贫

内容摘要: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、明显降低辍学率,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,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。教育扶贫,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。围绕精准教育扶贫相关问题,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。第二,完善教育扶贫应助尽助政策。调查中,我们了解到,许多教育扶贫项目经过了专门论证,是很好的项目,但由于项目实施中监管不到位、透明度不够,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。因此,需要通过建立多方监督的机制,形成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的教育扶贫环境,提高教育扶贫项目的社会效益。

关键词:贫困地区;贫困家庭;教育扶贫

作者简介:

 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讯(记者@明海英,来源@中国社会科学报)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、明显降低辍学率,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,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。教育扶贫,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。围绕精准教育扶贫相关问题,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。

 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请您谈谈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意义和作用。

 龚胜生: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妙手,能解决意识上“我要脱贫”的问题。通过教育这个培根铸魂的法宝,提振起人的奋发精神,激发起人的脱贫斗志,培植起人对美好生活的心驰神往和孜孜追求,树立起强大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一个人如果没有脱贫致富的意识、愿望和斗志,是很难走出贫困境地的。

教育是培养技能的利器,能解决实践中“我能脱贫”的问题。脱贫致富不仅要有“肯干”的心愿,更重要的是要有“干成”的能力,拥有一技之长。掌握谋生手段,是摆脱贫困的必要条件,而人的技能和职能必须通过教育获得。

 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当前,我国精准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或亟须改进的地方?

 龚胜生:首先,扶贫对象的识别还不够精准,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建档立卡的贫困生识别不够精准;贫困生资金资助的档次固定,无法根据情况变化进行浮动调节,如某省按七类贫困人口建档立卡,学前、小学为每生每年1000元,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,只有上学阶段差异,并无贫困程度差别;贫困家庭识别根据收入水平“一刀切”,不能体现家庭的实际贫困状况,致使部分真正贫困家庭子女不能享受扶贫资助政策。

 其次,对贫困生的关爱不够精准。对贫困生建档,主要涉及家庭收入、家长劳动力状况(是否残疾)、所在学校、年级、寄宿生与否等信息,缺乏对孩子学习情况、心理状况、理想抱负等方面的关注。只注重经济资助,忽视了心理关爱。

 此外,对职业教育阶段的贫困生的资助也不够。相对而言,对职业教育阶段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精准度,比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资助要低得多,这增加了贫困家庭的脆弱性,对脱贫的可持续性造成危害。

 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:如何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,请谈谈您的建议。

 龚胜生:第一,完善贫困生建档立卡制度。对贫困家庭进行合理公正、符合实际的等级划定,对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在同一个等级内可因家庭贫困程度而异,而不是根据学前、小学、初中的学习阶段进行“一刀切”。

 第二,完善教育扶贫应助尽助政策。将全部建档立卡的贫困生都列为资助对象,即将非寄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,贫困地区的资金缺口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。

 第三,给贫困生更多的心理关爱。教育扶贫要“两手抓”,一手抓经济扶困,一手抓精神扶志。经济上的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,而要挖掉贫困的穷根子,必须做好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励志教育,使他们能够志存高远,奋发有为。教师要关心每个贫困生的情感世界,指导其学习进步,激励其人生成长。学校还要配备心理咨询教师,适时给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。驻村帮扶干部应对贫困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提供帮助。

 第四,加强教育扶贫项目的监管。调查中,我们了解到,许多教育扶贫项目经过了专门论证,是很好的项目,但由于项目实施中监管不到位、透明度不够,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。因此,需要通过建立多方监督的机制,形成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的教育扶贫环境,提高教育扶贫项目的社会效益。


(本文转自中科社会科学网-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9315日,《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——访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》,原文详情见链接:http://www.cssn.cn/djch/djch_djchhg/jjxygsgs/201903/t20190315_4848320.shtml?from=singlemessage

 

Copyright©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: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。邮编:4300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