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9年3月4日《经济日报》的《2019年两会特刊》中,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龚胜生就《补短板,关键作用发挥好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(原文如下)。
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,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。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,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,稳定有效投资无疑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龚胜生委员表示,在这些政策措施带动下,我国民间投资去年保持较快增长,但某些领域投资“一哄而上”的局面仍然存在。
龚胜生委员表示,以环保领域为例,有的企业打着生态建设、环境治理的牌子大规模扩张,一方面确实是想抓住“绿水青山”的机遇,但另一方面又是打着希望趁机套取政府补贴的“小算盘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环保行业本来利润就不高,一旦补贴政策有所调整,有些企业就可能做不下去,项目可能半途而废。
“比如,一些乡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,在调研考察并不深入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。但事实上,当地相关的管网建设、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和设施都没有跟上,配套没有解决,那么整个处置链条都会被耽搁。”龚胜生委员建议,无论是地方财政投资还是企业投资,都一定得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,尤其是要立足当地和企业的实际,才能让投资用在实处,产生实效。 (刘 瑾)